老牌机构Two Prime宣布彻底放弃以太坊,专注比特币

作者:比推BitpushNews Mary Liu

一则消息在加密社区引发了广泛讨论:老牌加密交易公司 Two Prime 宣布将彻底放弃以太坊(ETH),未来仅专注于比特币(BTC)。这一决定的背后,是以太坊“不再具备机构级别的可预测性和投资价值”的理由,甚至被直接贴上了“meme币”的标签。

这一表态显得尤为严肃,特别是出自一家曾经通过 ETH/BTC 抵押发放超过 15 亿美元贷款的机构之口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“割席”,更像是对以太坊的一次彻底“断舍离”。

巧合的是,几乎在同一时间,以太坊基金会核心研究员 Dankrad Feist 在论坛上发表了一篇罕见的帖子,指出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以太坊主链可能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走向边缘化。

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,实际上传递了同一个信号:以太坊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未来。

为什么 Two Prime 要“放弃”以太坊?

Two Prime 的理由非常现实。

首先,从市场表现来看,自 2024 年美国大选以来,比特币表现出典型的“均值回归”特征——即使下跌,也总有人抄底,市场信心依然强劲。而以太坊则持续阴跌,几乎没有出现过像样的反弹。

更糟糕的是,Two Prime 认为以太坊的价格行为越来越像“狗狗币”这类 meme 币。通过对过去 30 天比特币 (BTC)、以太坊 (ETH) 和狗狗币 (DOGE) 的价格波动幅度进行比较后发现,以太坊的波动性已经偏离了其历史上的温和特征,出现了多次超出标准差的剧烈波动。这种表现与机构级资产的标准不符,对注重风控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。

资金流向的差距也十分明显。目前全球的 BTC ETF 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 1130 亿美元,占整个比特币流通量的 5.76%。相比之下,ETH ETF 的资产管理规模仅为 47 亿美元,且其中许多资金只是为了套利而来,并非真正看好以太坊。

市场情绪的变化更是不容忽视。在这个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叙事能力和用户体验是护城河,而以太坊在这两方面似乎已经失去了主动权。

此外,Two Prime 还对以太坊的技术和生态提出了质疑:

  • Layer 2 虽然活跃,但在“反哺”主链方面贡献有限。
  • 新兴公链如 Solana、Sui 等,在用户体验、交易速度和成本上更具优势。
  • 以太坊的技术迭代节奏越来越慢,内部治理被批评为“理想主义严重、执行力不足”。

Two Prime 最终得出结论:如果连以太坊自己人都意识不到问题,那情况只会更加危险。

以太坊基金会内部:是时候“卷起来”了

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Feist 的观点甚至比 Two Prime 更加激进。他在 4 月 30 日的一篇提案中直言,以太坊治理长期以来倾向于渐进式改革,但如今这种温吞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。

“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条慢悠悠、小步前进的路线发展,以太坊主链十年后可能会被边缘化。”

Feist 的核心观点是,以太坊主链(Layer 1)必须保持其“经济中心”的地位,否则整个生态都会松动。虽然 Layer 2 发展迅速,但如果主链失去吸引力,Layer 2 又凭什么继续绑定在它之上?

技术上,他认为现在是以太坊扩容的最佳时机:

  • 零知识证明(zk proofs)已经非常成熟,每个区块的证明成本仅几美分。
  • 数据可用性采样(DAS)预计将在今年上线。
  • 这些技术有望使以太坊在未来几年内实现 100 到 1000 倍的扩容潜力。

他还建议重新设计节点结构,让节点分工更加明确——有的轻,有的重,但依然能够保障安全性和去中心化。

尽管如此,我们不能否认以太坊仍然拥有巨大的生态资产:超过 500 亿美元的链上总锁仓量(TVL)、全球最多的开发者社区,以及一定程度上来自机构的认可。

然而,留给以太坊的时间似乎真的不多了。

Two Prime 在其报告中写道:“比特币在其用例上是独一无二的。在数字资产领域,它没有竞争对手。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涌向那些稳定和可预测的经济体和资产。以太坊及其竞争对手本质上是投机性的科技初创公司,它们正在争夺市场份额。对于以太坊及其领导层来说,问题在于,除了他们自己之外,似乎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。”

截至本文撰写时,ETH 交易价格为 1,839 美元,年跌幅达 3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