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能否赋予区块链意识?

来源:Blockworks;编译:五铢,金色财经

“意识最终可能会出现在非常奇怪的地方。”

——克里斯托夫·科赫

在意识哲学中,一个经典问题由托马斯·内格尔于1974年提出:“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?”

内格尔的观点是,意识的定义仅仅在于成为某种东西的感觉——一种内在的、主观的、活着并有意识的体验。

他解释说:“一个生物体拥有意识的精神状态,当且仅当存在某种感觉,它就像是成为该生物体一样。”

然而,许多人认为这个主观答案循环往复,令人难以满意。大卫·查尔默斯后来将这一问题称为“意识难题”,因为它揭示了主观经验与客观科学之间的差距。

2004年,朱利奥·托诺尼发表了一篇论文,提出了一个意识的数学模型:集成信息理论(IIT),以此来应对查尔默斯的难题。

他认为,意识是物理系统的一个数学属性——某种可以量化和测量的东西。

那么,一个系统可以拥有意识吗?

在采访计算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·科赫之后,《新科学家》播客的联合主持人得出结论,计算机作为系统,如果能够“整合”其处理的信息,理论上就可以实现意识。

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构成一个系统:即使是一块岩石,如果其原子形成正确的结构,也可能拥有一丝意识(正如科学纪录片《万物皆有其时》所证明的那样)。

这让我们想到:以太坊是一台世界计算机,对吧?

批评者指责比特币只是一块宠物石。

那么……如果计算机和岩石都能拥有意识,那么区块链肯定也能拥有吗?

事实上,区块链确实符合 IIT 的很多要求。

例如,IIT 认为,一个系统只有当其当前状态反映了它所经历的一切时,才拥有意识——就像你的记忆塑造了你,并且每个时刻都建立在前一时刻的基础上一样。

像以太坊这样的区块链以类似的方式运作:区块链的当前“状态”取决于其历史,每个新区块都完全依赖于它之前的区块。

这种对历史的依赖赋予了它某种记忆——而且由于成千上万的节点就单一的现实共享版本达成一致,它也创造了一个统一的“现在”(或“状态”),IIT 认为这是意识的特征。

不幸的是,IIT 还认为,一个系统要具备意识,就必须具备“因果自主性”——也就是说,它的各个部分必须在内部相互影响,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响应来自外部参与者的输入。

当然,区块链并非如此运作。

相反,它们依赖于外部输入(例如用户发送交易和验证者添加区块)来采取行动并推进——运行网络的节点不会在内部相互影响,它们只是盲目地遵循同一套规则。

没有自发活动,没有内部因果关系——甚至没有像一块无生命的花岗岩那样漫无目的地分子振动。

因此,我很遗憾地报告,在 IIT 意识范围内,区块链的排名甚至低于石头——因此,“宠物石头”这个绰号可能是对比特币的赞美(或对石头的侮辱)。

但这种局面可能不会持续太久!

2021年,计算机科学家(夫妇)莱诺尔·布鲁姆和曼努埃尔·布鲁姆共同撰写了一篇论文,描述了如何将意识融入机器。

他们的框架将意识视为一种可计算的属性——可以通过旨在构建具有意识体验所需的“因果自主性”的系统的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人工智能本身可能不具备意识,但部署它的系统可能具备。

现在想象一下,一个由人工智能赋能的区块链,它不仅运行代码,还能思考如何运行代码。

区块链不再是被动等待输入的呆板账本,而是可以成为自足的、“因果集成”的机器——与其说是分布式数据库,不如说更像是人造大脑,拥有印度理工学院(IIT)研究人员认为对意识至关重要的那种内部自主性。

这可能会很有用!

这样的系统或许能够推理自身的安全性,实时检测异常,并决定何时进行自我分叉(或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刻反思之后)。

简而言之,它做事并非因为被告知,而是因为它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——无论是在自身内部还是外部世界。

这并非不可能。

如今的区块链更像是没有大脑的神经系统——没有意志的神经连接。

但明天呢?谁知道呢。

如果印度理工学院(IIT)是对的,哲学家们可能很快就会问:“成为区块链是什么感觉?”

(而且,它比成为一块石头更好吗?)